返回首页

出嫁的风俗?

192 2024-05-16 11:01 admin   手机版

一、出嫁的风俗?

婚嫁习俗有同姓不婚、婚聘三书、婚聘六礼、黄昏迎嫁等等;婚礼是一种宗教仪式或法律公证仪式,其意义在于获取社会的承认和祝福, 婚礼也是一个人一生中重要的里程碑,属于生命礼仪的一种。

二、女儿出嫁风俗?

山西北部地区(以大同为代表),婚俗的一项——倒宝壶。结婚那天去娶新娘的时候新郎要带些两瓶红酒,到了女方家里后,娘家人要把瓶里的酒倒掉,然后用绿豆把酒瓶装满,这也就是所谓的宝壶。晚上客人都走光的时候,只留下几个朋友,如果新郎有姐夫的话就让姐夫倒宝壶,如果没有姐夫的话可以让一个朋友顶替。晚上12点的时候,新郎新娘坐在床上盘腿而坐,并且要把两人的衣服边对齐抓紧,绿豆要倒在衣服上不能撒了。姐夫手拿宝壶,开始倒,宝壶口是有筷子或者其他物体堵上的,只有一个小口,这样瓶子里的绿豆就会出得慢而且少,再加上姐夫手的操作,绿豆经常会卡住出不来,这时姐夫就会假装打电话一样和其他在场的朋友联系,问宝壶爷咋了,这个接电话的就会出个小节目,并且说“宝壶爷有点不高兴了,想看看新人的表现。这对新人要表演得让大家都满意了,姐夫就会松松手,让绿豆再掉几颗。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闹洞房,倒宝壶就象个节目主持人一样把整个过程串起来,如果朋友兴致很高的话,就会一颗颗的倒,这样就会进行很长时间了,甚至通宵了。

三、藏族女孩出嫁风俗?

吐蕃时期藏族婚姻要男女双方家庭一是看血统,二是看人品,三是看双方家庭条件。

父母选定一个合适人选,然后进而求亲,《星命数术》曰:“若八字——男生五行为水年,女生五行为火年,则不能结合,盖水火相克也。”藏民族习俗称“喇嘛与高僧大德之劝告皆极有利,婚姻即有成就之望。”占卜选择吉日,迎亲者一般都派能说会道、品行众赞有威望之人,一般八人左右。要穿上藏袍、藏靴,戴上金银首饰或猫眼石、红珊瑚 、护身符。

迎亲队伍到女方家后,当天晚上举行送亲欢送仪式,第二天吉时送新娘起程。送亲者一般为女方亲人、村寨头领,新娘伴女和其他亲友等六至十人左右。

旧社会藏地婚姻等级观念较严,屠夫、铁匠、乞丐等是最下等人,他们的婚姻,也只有“门当户对”,其他阶层的人家是不会与之联姻的。

    现在恋爱结婚已由自由恋爱与家庭亲朋好友介绍相结合的方式代替,但仍然基本遵循过去遗留下来的婚俗。

    抢婚。抢婚是指古时将女子抢去同男青年婚配,只要男方看上品貌双全之姑娘后,即是由男方亲戚组织数十人背枪跨马,行动诡秘,乘其不备,将姑娘秘密抢到男青年的亲戚家进行婚配,造成既成事实,迫使姑娘及父母无可反悔。这种现象在农奴社会里经常出现,但当今社会里只是一个传说了。

    逃婚。男女自由恋爱是藏地婚姻恋爱的一大特点,也是一大优点。它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藏地婚姻等级观念的逐步消失,同时成为男女青年追求婚姻自由的时尚,逃婚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在自由恋爱受到阻碍时青年男女外出逃跑,山盟海誓,自成眷属。它打破了藏地非常浓厚的家族论、血缘论、等级论、父母指定论和门当户对的旧风俗,在现代婚姻恋爱的道路上迈进了新的一步。

    说婚。即嫁男,藏族地区男到女家入赘乃是普遍现象,他们习惯的理念是:女子一般柔弱,令父母亲同情心重,招婿入赘则爱女可一辈子同父母生活在一起,朝夕相处,相互体贴为命;男孩则一般身强体壮,力气大,能吃苦耐劳是男孩的天性,他们可以去打猎、挖药、驮脚、做生意、出远门,什么苦都可以承受,从现代人的观点看男孩豁达、见识广,且回来后有个温馨的家,男孩何乐而不为。

说婚就讲究多了,首先男方家要聘请两名以上能说会道的亲戚带上哈达、礼品到女家说婚。说婚的人除能说会道,随机应变外,还需忍辱负重,仍其苛求、刁难。如女方家基本同意这门亲事,才进入实质性说婚,女子家父母的话至关重要,如女子父母会说:“我家虽不富裕,也有陋室一幢,可遮风挡雨,上至楼顶上的麻尼旗旗,下至圈里的牛羊都归女子所有,女子是我家头部的眼睛、胸口的心脏。”如若达成一致便可以择吉日举行婚礼了。所带礼品同上所述,但说婚人第一次便可进客厅,如有反悔,只要退回定婚礼品即可。

    求婚。求婚词是一方向另一方求婚时所说的话语。一般是男方向喜欢的女方表达爱的一种方式。男方派去女方家的求婚人,言词各显其能女方家亦不那么苛求。当然,一次求婚不成可以去多次,一家不行还可以去第二家、第三家。

如求婚未遂则不收礼即可。求婚词必须明白浅显、通俗易懂,具有口语化的特点。求婚同嫁男的说婚相比之下就随和多了。譬如藏族求婚词:“遇上你是今生的缘份,爱上你是我今生的幸福,守护你是我今生的选择,为你我今生无怨无悔,爱你一生不变!”

四、泰兴女儿出嫁风俗?

泰兴婚俗,江苏旧式的婚俗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留茶,第二步是过帖子,第三步是正式迎娶。

留茶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然是一定的公式,但媒有大媒小媒之分。婚姻的成功,多半是先由小媒从中撮合。小媒多半是与男家或女家,或与双方有密切关系的女眷。经小媒奔走得已有七八分成功的时节,才由双方同意,请两位与双方有点关系而又被认为比较体面的人物出来做大媒。等到大媒人一出场婚姻便算正式决定,不容改悔了。通常的留茶都不必有大媒,只由小媒将男家一件信物交给女家,也不必有什么仪式。"留茶"以后如任何一方要毁约,对方和小媒都不能有异言。大媒人出场多半是在"过帖子"的时节。过了帖如再有一方要毁约,不但使对方生气,大媒人生气,小媒人也生气,舆论也要加以责备,认为把儿女的婚姻视同儿戏。

过帖子

过帖子的这一天,媒人先在男家吃早点,然后双双向女家出发,由女家招待午宴。随着媒人一同携带到女方家的聘礼有衣裳几套,首饰几件,肉鸡几只几斤。也有聘礼到了女家,又被罚而送回来的。结果由男家加点什么再送了去的情形也时常发生。有时媒人也得跟着来往奔波,小媒人更是忙碌于聘礼的厚薄,这是以门户的高低而定的。但无论贫富照例都有一对鹅,象征着一对鸳鸯。女家受了聘礼,也得回一点礼物。

正式迎娶

迎娶时仪式将会更加复杂,男方要花钱雇人把女方给姑娘预备的箱子、橱子、被子搬来。第二天一早男家便将轿子发到女家去,新娘却要到夜深才进轿。在洞房门口下轿,以后便是坐床,饮定贵酒闹房。第二天是拜天拜地、拜祖先、拜翁姑,名为分朝。第三天或第六天或第九天,新夫妇一齐回到女家,名为回门。这样新郎新娘和双方的家庭才算正式发生了亲戚关系。剩下最后的一幕便是会亲。由男方设席招待女家全体家庭和知己的亲戚,会亲的日期没有定准,门第小一点的,或省事一点的得到双方的同意往往不再会亲。

五、山东女儿出嫁风俗?

1、结婚必须选择整日,结婚当天就被称为正日,当然这个日子正常情况是由新郎家人选择的,不过选好日子之后需要跟女方家沟通协商一下,看这个日子是否合适,两方家觉得可以,那么才可以定在当天。

  2、山东人结婚时迎亲的时候也有习俗讲究需要大家注意,在其他地方可能规定晚上接亲,不过在山东这边时间越早越好,当然一定要选择在结婚当天早上,新郎去接新娘的时候要改口。

  3、山东人结婚时对送亲的人也有很多讲究,如果新娘家有弟弟的话,必须由弟弟陪同着过去,又叫做压车,然后到了男方家里之后,新郎还需要给弟弟红包。

六、妹妹先出嫁风俗?

。据说,妹妹先结婚,容易导致姐姐嫁不出去。因为妹妹都结婚了,姐姐没嫁,很容易让人觉得姐姐有什么瑕疵,就不见得会有人来提亲。

2.

妹妹先结婚影响。 妹妹先结婚其实没什么影响,我们现在都是自由恋爱,不存在古时那样守在闺房内等提亲的情况,所以不必在乎。如果非要说什么影响的话,也就是妹妹先结婚,会给姐姐带来舆论和压力的影响。 结语:结婚有诸多...

七、广东德庆出嫁风俗?

先说恋爱和订婚。恋爱这个环节,基本上是没有的,以前水上人家家境贫穷、地位低微,各居一艇,男女自行交往的机会是极少的,更不要说产生感情自由恋爱了。大多数青年男女都由家长做主,请媒人撮合。当这一环节完成,也就是说,双方家长同意了,会选择一个地方让青年男女见上一面。这基本上只是个形式,容不得子女做主。当然,到了20 世纪40 年代,一些疍民的后代外出打工做买卖,结识了一些异性朋友,发展成恋人的也有,只是微乎其微。

双方家长把关系定下来了,就得弄个仪式,这叫订婚。订婚的内容包括:礼金的讨价还价,牲口的大小多寡,糕点糖饼的厚薄轻重,礼仪的规格布局。这一切,对贫穷的疍家人,只是一个程式而已,不会很难定夺。

订婚之前,还得对“八字”。对“八字”就是请算命先生将双方生辰时日拼对。“八字”不符是不能成亲的。不过,媒人聪明,可以引导其中一方改“八字”(改动出生时日),让双方“相兴相旺”。对过“八字”之后,就得“送年庚”。“送年庚”就是女方把待嫁女儿的出生年月日时郑重抄送男方,男方会隆重接庚。再接着是“出日子”,也就是由男家选定结婚的时间。选定之后就“送日子”,即向女方送上结婚的良辰吉日。这些,都颇为隆重,需敬神、拜神、拜妈祖、龙母。

昔日水上人家遭人歧视,世世代代,极少能与陆上人联婚,连语言也相邻咫尺却截然不同。

水上人家大多只和水上人家结婚,又由于水上人家居无定所,流动性大,语言的差异也较大。因此,准新娘学婆家语是必修课,特别是要认识婆家地区的忌语。当然本地区疍家人联婚则不在此列。

忌语很多,都因水上人家生活艰苦而且天天面对风险,生怕出事。比如,“翻转过来”叫“顺转过来”,要知道,船翻了不是好玩的,还是“顺”点好。

在待婚的日子里,男女双方除了要做好一般性的准备工作之外,准新娘学唱婚嫁歌又是必不可少的一门功课。水上人家多不识字,都是靠过来人一句一句传授。水上人的婚嫁歌内容少不了与水有关,曲调与珠三角一带的咸水歌相近。出嫁前一天晚上哭诉到天亮,使人动情,充满了依依不舍的离情别意。

迎亲那天,按风俗男方要用“鸳鸯船”迎亲。所谓“ 鸳鸯船”,是用两只蓬艇以绳索并排连好,婚期那天,载上新郎、伴郎,派出几名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划船,船的两旁布满彩旗,插上鲜花,所以又叫花船。待“鸳鸯船”直行到女方水域,顿时鼓乐齐鸣,鞭炮齐放,船上人摇旗呐喊,好不热闹。女方也早已寻来两只大小一致的蓬艇连成“鸳鸯船”,载着新娘、伴娘向男方送去。男女双方的船一接触,大家欢呼雀跃,伴娘、伴郎也戏闹一番,然后送新娘上男家的“ 鸳鸯船”,直向男家主船驶去。

旧社会,陆上人家是不允许水上人家把婚宴设在陆上的,于是他们只好在船上进行。有时,出点钱给陆上的一些头面人物,婚宴也可在江边的沙滩上进行。笔者是水上人家的后代,我家三叔结婚就在沙滩上摆酒,我在沙滩上跑来跑去,甚是欢乐,至今记忆犹新。喜酒是不能露天摆设的,所以,当时沙滩搭起了一个个帐篷,颇显隆重欢腾。

船家娶亲,为人父母者总得千方百计给新婚子女另置一只新船,说是发家(分家)。新娘是不准顶天触地的,即新娘不能把头露向天空,出门一定要打伞;也不能触地,要走动则必须由人背着。如果顶天触地,这不但是对天地不敬,还会触犯天神地神,“后果不堪设想!”当然,这些都是迷信思想在作怪。

双方的“花船”都得撒上红枣、百合、花生等,寓意早生贵子,百年好合,发财康宁。新郎新娘拜过天地便可圆房了。三天之后,又一起去拜天后宫,祈求神灵保佑,风平浪静出入平安。

现今,水上居民早已在陆地安了家,这些甜蜜中充满了苦涩的婚俗也早已成为了记忆。

八、甘肃敦煌女儿出嫁风俗?

甘肃敦煌地区女儿出嫁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在婚礼当天,新娘要穿上一袭华丽的红色婚服,头戴鲜花装饰的头纱。婚礼现场会有亲朋好友围绕在一起,一起欢庆新娘的嫁妆和丰厚的彩礼。整个过程中,新娘和母亲都会感动落泪,象征着新娘即将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另外,敦煌地区的婚礼上也会有着特别的民俗表演和传统乐器演奏,让婚礼更加热闹喜庆。整个过程展现了对传统的尊重和珍视,体现出浓郁的民俗风情。

九、天津女儿出嫁的风俗?

天津女儿出嫁在筹办妆奁上是无尽无休了。俗语说:“陪不尽的闺女,办不尽的年。”财主富户有的陪全副嫁妆,有的陪二十四抬,至少是十八抬或十二抬不等。对应用的生活用品以及穿戴首饰,是应有尽有,甚至连取暖的木炭(旧时冬天取暖生炭火盆)都有。最穷的也要陪一个桶子和一盏油灯。穿的衣服除有几件衣裳外,还有一件围裙,说明女的要扎上围裙围着锅台转。

特别的官僚、买办家庭和富商们,在给闺女预备妆奁时,为了摆阔气、讲排场,要惊动许多工商人员。例如要到金店定作金银珠宝、钻石翡翠各样的首饰,到绸缎庄任意挑选绫罗绸缎和各种细毛皮货,请著名的裁缝到他们家里支上案子,裁剪制作出嫁衣裳。按四季做出单夹皮棉纱的各种衣服,其中也有不属于成套的上身和裤子,上身叫褂或袄,裤叫“中衣”。一年四季的鞋无计其数。还要找木工制樟木箱子一套,共四个箱子,带箱子座,两个拜匣,梳头桌一个,盆档盆架一套。另外要按照男方准备做新房的墙的尺寸,定做迎面的穿衣镜、玻璃对联和横脑以及条后檐的四扇挂屏和对联、抬头镜等,内装名人字画。摆设和日用器皿等,有座钟一座、大理石“插牌”一座、成堂的江西粉彩瓷器,有樽一座、瓶一对,帽筒一对、茶缸子一对、糖缸子一对、肥皂盒一对、漱口盂一对、提架茶壶一把、茶碗四个、端把茶具一套、痰桶一对、胭脂盒一对、粉盒一对等。锡器有锡灯一盏、锡蜡扦一对,还有陪送锡壶的。铜器有铜盆一个、洗脚用的大沿铜盆一个(预备将来接生用的)、铜壶一把。另外还有银制器皿、福建漆器皿、景泰蓝器皿各一套。搪瓷器皿,只有脸盆和痰桶。至于搪瓷的漱口碗,认为不讲究,没有陪送那个的。钟表有“四百天”座钟,有打八音的座钟,这都是进口货。更阔的财主还有陪“玉件头”的,即玉如意一柄、玉碗一对、玉插牌一对,有的是碧玉,有的是白玉的。珠光满目,富丽堂皇。还有陪送炭火盆的,它是用黄铜做的,带有透梗刻花的铜罩子。附有一抬木炭,全都是精心挑选出一般长的,用大红丝绒线缠着。应有尽有,无微不至。

十、非洲女孩出嫁前的风俗?

您好,非洲的婚礼风俗因地区和族群而异,但有些普遍的风俗如下:

1. 嫁妆:在非洲,嫁妆是一种传统的礼物,由新娘的家庭提供,包括家具、餐具、贵重的物品、金银首饰等。

2. 穿着:新娘通常会穿着传统的婚礼服装,这些服装通常是由彩色的面料和珠子制成的。同时,新娘还会涂上装饰性的彩妆。

3. 出嫁前的仪式:在一些部落中,新娘会在出嫁前接受仪式,这些仪式通常涉及到新娘的净化和祝福。

4. 婚礼仪式:婚礼仪式通常由一位长者主持,包括祈祷、交换誓言、交换戒指等。

5. 婚礼宴席:婚礼宴席是非洲婚礼的重要部分,通常会有许多美食和饮料。

6. 舞蹈和音乐:非洲人喜欢跳舞和唱歌,婚礼上通常会有精彩的表演和音乐。

总之,非洲女孩出嫁前的风俗是多样的,但都强调家庭、传统和庆祝。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