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基层建设有哪些?
(一)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和执行党中央、上级组织和本组织的决议,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组织党内外的干部和群众,努力完成本单位所担负的任务。
(二)组织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
(三)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性,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维护和执行党的纪律,监督党员切实履行义务,保障党员的权利不受侵犯。
(四)密切联系群众,经常了解群众对党员、党的工作的批评和意见,维护群众的正当权利和利益,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
(五)充分发挥党员和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发现、培养和推荐他们中间的优秀人才,鼓励和支持他们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六)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和培养,做好经常性的发展党员工作,重视在生产、工作第一线和青年中发展党员。
(七)监督党员干部和其他任何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国法政纪,严格遵守国家的财政经济法规和人事制度,不得侵占国家、集体和群众的利益。
(八)教育党员和群众自觉抵制不良倾向,坚决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二、法治建设的意义?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措施。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有利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是人民的最高利益。
三、法治广场建设标准?
应当是高标准的。 法治广场是一个宣扬法治精神、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的公共场所,因此要求建设标准高、有特色。它所处的位置应该选在城市核心区,占地面积应该足够大,设计要合理,充分考虑人流量和安全防范,配套设施要齐全,包括照明、防盗报警、应急设备等。建设的内容应该注重法律文化的宣传,如雕塑、壁画、景区等,鼓励群众参与讨论和提出意见。法治广场建设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建设工程,需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和关注。建议政府部门加大对法治广场建设的投入力度,与专业设计机构、法律团体等联手合作,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建设标准,创建更加适合人民群众需要的法治广场。
四、农村基层建设分几级?
新农村规划中农村按职能等级分类依据:中心村,基层村,自然村。中心村的概念,被认为是由若干行政村组成的,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和较为齐全的公共设施的农村社区,它介于乡镇与行政村之间,是城乡居民点最基层的完整的规划单元。可见,中心村是一个规划概念,是指在城镇建设空间布局时,能达到支撑最基本的生活服务设施所要求的最小规模的点。从规划角度看,中心村是城镇体系的基本单元的一种称呼,也是我们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选择和建设对象。基层村和自然村是在规模和公共设施上都比中心村第一个或若干个等级的村庄。三者的行政关系是:中心村——基层村——自然村。
五、农村基层要建设什么党支部?
农村基层建设党支部,要建立一支高效亲民的党支部,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奔小康,是基层党支部初心和使命。
六、什么是法治乡村建设?
法治乡村建设,就是在乡村建设中加强学法、用法,以法治思维开展各项工作,实现少违法,不违法。
七、法治国企建设意义?
法治:法治是指以民主为前提和基础,以严格依法办事为核心,以制约权力为关键的社会管理机制、社会活动方式和社会秩序状态。
国企:国有企业。
建设:1. 建立、设置。2. 陈设布置。3. 是指创立新事业;增加新设施;充实新精神。
八、如何推动法治政府建设?
就是要大力推行普法教育,政府也要依法行政。
九、个人如何参与法治建设?
首先,个人要牢固树立法律观念。平时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形成法律意识和观念。
其次,学会用法律手段处理事情和保护自身的利益。处理日常事物中,首先从法律角度出发,做到既合法又合情。
最后,对国家法律设施的运行进行社会监督。例如国家的立法需要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时候,可以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对行政机关的执法行为可以发表法律方面的意见,对其进行执法监督。对司法部门适用法律,可以进行评价。这样,法制的社会监督力量就会得到加强,有利于我国的法制化进程。
十、如何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答:1.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普法工作的领导,宣传、文化、教育部门和人民团体要在普法教育中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
2.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需要建立健全社会自治体系,使人民团体、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等在提高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的同时,积极参与法治事业的进程,在与民众切身利益的事务上以及帮助特殊人群、预防违法犯罪方面有更多的作为。
3.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民生领域法律服务。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健全司法救助体系,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法律帮助。发展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业,统筹城乡、区域法律服务资源,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健全统一司法鉴定管理体制。
4.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构建对维护群众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落实领导责任制。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