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你只见过驴拉磨,何时见过磨拉驴?

239 2024-05-30 22:55 admin   手机版

毛驴拉着磨盘转磨粮食,现在的年轻人都没有经历过,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那是生活必备的东西,时代的发展它以成为历史的工具了,今天我要讲的是磨盘的来历,古代人是怎么把它研究出来的呢?就看下面的故事吧。

多年以前传说石匠张盘、木匠鲁班、铁匠老君三个人是要好的朋友。小小的磨脐儿,还是这三个能工巧匠合伙发明的呢。自从盘古开天地,人们都是渔猎为生。后来到了神农氏发明了种庄稼,人们才知道吃五谷杂粮。可那时还没有磨,都是把粮食籽儿囫囵煮煮吃。

过了好长时间,出来个石匠张盘。他琢磨着发明石磨,人们才知道把麦子磨成面,把玉米磨成玉米渣做饭吃。可是张盘打的石磨都是自带脐,不太好用。一点儿磨不对,“咯嘣一下”,磨脐就扭断了,这盘磨算是不能再用了。打磐石磨得费好多工夫。所以张盘尽管膀大腰圆,力大无穷,成天着做石磨,还是功不上人们使用,有一天鲁班去找张盘串门儿,走到门口,鲁班问:“张大哥在家吗?”

张大嫂在屋里说:“没在家。”“上哪儿去了?”“去修理磨盘了。”鲁班一看门前堆放好多磨盘,说道:“你门前有这么多磨盘呀,他怎么还去打磨呢?”张大嫂说:“你没看磨脐都断了?不能使用了。”“噢!”鲁班一看真是的。磨盘都还新做的,磨脐都断了多可惜呀!想个什么办法不叫磨脐断呢?鲁班琢磨开了。正在这时,张盘从后山回来了。张盘真是力大无比,碗口粗个木杠子,挑着两盘石磨,走路如风吹一样。

鲁班帮忙把磨卸下来说:“张大哥,我看你这磨脐不好用的毛病,就是因为磨脐短而细,石头脆而硬,不好打光滑,有一点儿不合榫眼,磨盘又重,一转圈,硬碰硬,磨脐就容易断。你怎么不想个办法给磨脐改造一下呢?”张盘说:“可改造过,磨脐打粗点,可是一研磨,就是磨沉推不动。

鲁班说:“你真是个石匠,就会碾砣砸碾盘,石打石。我想了个主意,你给磨脐那个地方打个眼儿,我给你做个木杆安装在磨脐上。俗话说,一木支千斤。再说木杆还有个顽固劲儿,不容易断。就是断了,也好再换一个,不比你这个方法省事嘛?”张盘一听很高兴:“鲁大哥,你说的是个道理。这要成的话,能省俺们石匠多少憨力气呀!”说改就改,鲁班找节木杆,拿起斧子“哐哐哐”地砍起来。

张盘把凿子、锤子从褡裢里拿出来,“当当当”地打起来。一个“哐哐哐”,一个“当当当”。不一会儿功夫,木杆脐砍好了,磨脐眼也打好了。楔上试试很合适。可是没转几圈,木杆脐虽没扭断,倒是压坏了。鲁班又砍个木杆脐安装上,没转几圈又坏了。虽说不打磨盘,光换磨脐也够费事的!俩人又琢磨了一阵儿。正好这时老君来了,问他俩在做什么?张盘把鲁班改木杆磨脐的事说了一遍。鲁班说:“一人计短,二人计长,三人计妥当。该你铁匠想办法了。”

老君看了看说:“三句话不离本行,我是铁匠,主意就往打铁上想。鲁大哥换这个木杆脐比自带脐强,木杆脐容易坏,我给它打个铁箍箍住,那不就使用长久了吗?”张盘、鲁班一听有道理!说干就干。老君架上铁匠炉,叮叮当当给木杆磨脐打了一道铁箍头安装上,推磨一试,正合适。扭不断,压不坏,又结实又轻便。以后人们听说了,都照样学着做了,很快天下都传开了,一直到现在磨脐都是这个样子。

人们为了纪念这三个能工巧匠造磨的功德,就编了个顺口溜:张盘打磨鲁班修,老君打套铁箍头。三人合做一盘磨,万世千秋美名留。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