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色旅游带动乡村振兴的例子
1840年鸦片战争使一场世纪性的民族灾难降临中国,西方列强发动的对华侵略终结了东方文明曾经长时期领跑世界的先进地位,中华民族由此饱受落后挨打的耻辱。
爱国志士仁人发扬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前仆后继迈上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历程。
他们坚信,只要落后的中国求强自富,奋起直追,是完全可以“媲迹欧美”甚至“驾欧美而上之”。
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响亮地发出“振兴中华”的号召,指出:“大家同心协力来救国,中国就可以反弱为强,反贫为富,可以同今日之列强,并驾齐驱。”
他终身期盼“使我中华民国数年后在地球上成一头等强国”,表达了努力使中华民族强大起来的志向。
二、红色旅游带动乡村振兴的核心优势
山坡上,一片片花海白里透红,漫山的果树生机勃勃,花朵在枝头轻歌曼舞,婀娜多姿。随着五彩缤纷的气球缓缓升空,磐石市宝山乡红果花开主题文化节拉开帷幕。络绎不绝的游客欣赏着苹果花的娇艳与美丽,了解着宝山乡的自然风貌、人文情怀和产业发展理念。
乡村旅游火爆,振兴发展正酣。此次宝山乡主题文化节的圆满举行,仅仅是磐石市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磐石市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培育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107个,发展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4条,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乡村旅游经济收入达6000余万元。
磐石市开发出了别具特色的“洞、山、林、水”景观,莲花山,春养生、夏避暑、秋赏叶、冬滑雪,一年四季皆美景。官马溶洞被誉为磐石旅游第一景观。黄河水库,山环水绕,风光秀美。红石山观景栈道即将建成。西大地红叶谷,秋天游人如织。东林场老营沟,成为自驾游“天堂”。凭借这些自然资源,磐石市已申报3A级旅游景区2家,4A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2家,入列2A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8家。
磐石市乡村旅游产品逐步丰富。以红旗岭草莓、七间房林果、宝山乡红果为代表的乡村采摘游,以永丰村花海、西大地红叶、石咀镇荷花为依托的乡村观光游,以金雨湖垂钓、鹭鸶湖休憩、甲砬山探秘为引领的乡村休闲游,已成为乡村旅游的成熟产品。2020年“十一”黄金周期间,西大地红叶谷接待游客7万人次,直接经济收入超过700万元。今年“五一”以来,金宇湖游客数量接近2万人次,经济收入超过200万元。
加快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旅游服务水平。目前,磐石市投资7500万元建设总长度22.6公里的4条旅游专线已通车运行。投资3000万元建设的32座旅游厕所和11个旅游服务停车场投入使用。投资80万元建设的石虎沟旅游地标、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地标相继完成。域内增建国标旅游指示牌17块,改造磐石大街、振兴大街及辅路17条,打造文明购物步行街1条。
挖掘红色资源,发展特色乡村游。磐石位列吉林省35个革命老区之首,红色遗迹遍布全域。为传承红色基因,磐石市重点打造了官马新村、石虎沟村等一批红色美丽村落,加快建设了“一中心两基地”、漫红岭红色旅游经济示范带等一批红色旅游项目,开发了“一条抗联路,百年颂党恩”等一批精品旅游线路。5月份至今,磐石市各红色点位累计接待红色培训研学旅游团154个,游客44200人次,红色旅游经济收入1000万元。
磐石市走出了“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村民变股民、农房变客房”的乡村旅游发展新路。2020年,磐石市开始打造漫红岭红色旅游经济示范带,打通取柴河至莲花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专线,食用菌基地—淘宝村—知青城—西大地红叶谷—官马溶洞—莲花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旅游景区(点)和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实现集群发展,有力带动沿线村屯农户共同致富。石咀镇永丰村整村推进乡村旅游建设,即将建成磐石独有的集农产品种植采摘加工销售、农家乐餐饮住宿耕作体验、农家文化品鉴游湖垂钓赏花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三、红色旅游带动乡村振兴 宣化镇
自明朝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至明朝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明朝政府先后从山西向全国各地共进行了十多次大规模的移民,是明初大移民的重要部分。其中明初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处的移民则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
保定自古以来便以军事重镇著称。元末时期,天下大乱,阶级斗争和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在全国各地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元政府军队对农民军多为“拔其地,屠其城”,造成了大量无辜百姓受害。
而此时的保定正处于风口浪尖之上,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连年的战争加上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使得保定路变成“民流不止”,“孽生盈道, 军士掠孱弱以食”的人间炼狱。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保定更是“兵革连年,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 “兵燹之后,人物凋耗 , 土地荒旷, 旧有存者, 十仅二三” 简而言之就是连年的兵祸,使得保定道路被树枝阻塞,荒芜人烟,土地荒废,四处全是凋敝的景象。
根据地方县志记载资料推测,明洪武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 年),保定府约有移民7万,其中4万来自山后地区(今河北宣化至辽宁辽阳地),剩下的移民则主要来自山西。
四、红色旅游带动乡村振兴的创新研究
红色旅游能够教育我们珍惜今日得来不易的幸福生活。
我们将会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的信念。
我们将会更加坚定为民族振兴、为中国人民造福的决心。
我们将会更加勇敢,更加顽强,更加坚韧不拔的前行。
我们将会感激前人,学习前人,也要无愧于前人。
我们也将做出我们这一代人的贡献,为后人留下我们的脚印。
五、红色旅游带动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研究
1.传承红色基因,为乡村振兴“铸魂”。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特别是乡村文化繁荣兴盛。红色文化作为乡村文化最鲜明的标识和最深厚的积淀,能极大激发出基层群众的奋斗意识、奋斗情感和奋斗精神,能最大程度汇聚起实现乡村振兴的思想共识、行动自觉和动力源泉,能转化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磅礴力量和历史底气
。依托乡村现有红色文化资源,建设一批红色文化老区示范教育基地,打造一批红色文化教育示范点,培育一批红色文化知名品牌,大力传承和不断发展红色革命文化,进一步提高乡村红色文化示范教育的影响力、感召力和辐射力,让红色基因融入血液、融入品格、融入时代,实现红色基因薪火相传、红色血脉。
2.发展红色产业,为乡村振兴“筑基”。产业是乡村振兴的现实根基,是满足基层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基础。从现实基础来看,承载红色文化的乡村地区,在产业发展上具有自身独特优势,也具有示范引领其他区域产业发展的使命担当;从现实要求来看,承载红色文化的乡村区域,不仅要做革命年代的学习榜样,更要成为新时代地方产业发展的示范标杆。
一是充分发挥党建示范引领作用,按照强党建促发展思路,创新“党建+产业链”模式,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建活动设在生产一线,通过建齐配强基层党组织,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特色产业提升、新兴产业壮大。特别是在红色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上下功夫、出新招、见实效,全面带动农家乐旅游、农产品销售、农耕文化体验、民俗休闲等旅游消费新业态,优化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做大做强做优产业链条。
二是利用战场纪念地、革命会议遗址、革命人物旧居、革命遗物等实物,设计制作出符合时代特色的红色创意产品,丰富拓展红色文化产品,积极建设红色文化高地,提升完善红色文化产业链。
三是从挖掘梳理、修缮保护、线路规划、景点打造、宣传推广等环节,统筹推进,重点实施一批红色旅游核心开发建设项目,积极打造红色旅游知名品牌,让山水留住乡愁、红色留住初心、文化留住梦想。
3.讲好红色故事,为乡村振兴“聚神”。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强则国家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乡村的文化史、革命史、创业史,就是国家民族悠久历史的集中缩影,就是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的真实写照。
红色历史、红色故事、红色传统,不仅是乡村基层群众集体历史记忆的载体,更是新时代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底蕴、底气和底色。时代在进步,形势在发展。
4.创新红色载体,为乡村振兴“添彩”。立足新时代,弘扬红色文化,要进一步丰富拓展红色文化平台载体和展现形式,大力构建立体化、信息化、智能化、人性化、便捷化传播渠道,推动形成形式多样、层次多样、手段多样的宣传教育路径,让红色文化活起来、立起来、动起来,走进基层群众心里,融入日常生活点滴,成为乡村振兴的最美底色。
要大力构建展现红色文化风貌、体现红色文化特点、丰富红色文化内涵的载体平台,深度挖掘红色标语、文献资料、革命实物、英雄人物等红色载体蕴含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鲜明价值,推动红色文化与时代特征相融合、与时代要求相契合、与时代发展相耦合,不断增强乡村红色文化教育的生动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大力打造乡村红色文化时代新高地,牢固树立乡村红色文化时代新标杆,让红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5.保护红色文物,为乡村振兴“增光”。红色文物是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和现实依托,是红色文化的记忆符号和信息纽带,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价值和教化后人的时代价值,必须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
保护红色文物,既要重视,又要落实,不能只看重红色文物带来的现实利益,而不珍视红色文物的宝贵价值。特别是一些红色文物资源比较丰富的乡村区域,只想算经济账,不想管眼前事,造成部分红色文物开发利用过度,严重损害了红色文物的神圣性、严肃性和价值性。当前要综合利用红色文化乡村承载区域广泛开展红色旅游,不断强化各级政府的管护职能,不断完善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不断增强乡村基层群众的保护文物意识,切实做到红色文物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
6.培育红色人才,为乡村振兴“浚源”。弘扬红色文化、发挥教化作用、彰显时代价值,红色文化人才是关键。红色文化人才是开发利用、宣传传播红色文化的开拓者、践行者和主力军。
一方面,要高度重视红色文化人才培养培育,为红色文化人才提升业务能力、提高业务水平提供相应的机遇平台,为红色文化人才安心工作、潜心研究、精心从业配套完善匹配的保障条件,让红色文化人才可以心无旁骛、专心致志从事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活动。
六、红色旅游带动乡村振兴计划书
文化传承弘扬红色精神
老区振兴融入革命基因的下一句:文化传承弘扬红色精神。 红色精神指的是党的红色精神,是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