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汉中巴山乡村婚礼知客司礼仪词的历史渊源

162 2023-02-11 12:28 纪芳   手机版

礼仪词缘起于知客司,为知客司在各种礼仪场合表诵的词句。知客司缘于历史上发展演变成礼仪化、规范化、风俗化的巴山农村古老的传统婚嫁、丧葬、满月、寿诞、建造等民俗礼仪活动。

《辞海》谓“知客”:“旧时专管招待宾客的人。”而汉中巴山一带的知客司之“职权”要大于此义。在民间众多礼仪活动中,知客司承担整个礼仪活动的组织、实施,代主家发号施令,主持全盘事务,并形成当地从古及今的乡村礼仪活动组织方式。这是人们在长期的民俗活动实践中,总结了方方面面正反经验,巧妙地将礼仪活动中主宾之间、婚事双方所出现的或可能出现的各种自然纠葛,扭结在一位德高望重,且又能说会道,善解人意懂礼明理的第三者身上,这个人就是世代相袭、老幼皆知的“知客司”。而知客司对整个礼仪活动的组织实施是主要以表诵礼仪词的形式来实现的。知客司礼仪词在民间也称“酒礼词”、“吉利歌”、“礼言”等。

礼仪词随古代民间礼仪活动中的知客司的出现而诞生,并日趟成熟,世代传衍。其源起于何时,无史书资料可考。在镇巴县的田野调查中,发现清末乡村婚礼知客司的礼仪词手抄本。知客司的礼仪词多为地缘传承,世代兼收并蓄,并不断按合。从当代不少知客司沿用的礼仪词中,有不少古汉语用词,仍活在当地人们的民俗仪式上,可以窥视出知客司礼仪词所承载的民俗礼仪活动的历史渊源之悠久。

在镇巴民俗专家、著名民歌手刘光朗先生收集出版的《巴山民俗歌谣・酒礼词吉利歌》中,有许多至今仍用的古代汉语用词,诸如婚事,男婚称完男、完娶;女嫁称于归、出阁,通称成缘结配。“于归”旧时称女子出嫁为归。于:往,语出《诗・周南,桃夭》:“子之于归,宜其家室。”后因以出嫁为“于归”(见《辞海》)。称媒人特讲究,正二三月称“红爷”,四五六月称“媒妁”,七八九月称“月老”,十冬腊月称“冰泮”,若四季通称“红爷”(或红叶),亦称“柯人”、“红娘”。“红叶”(红爷)当源于唐代盛传的“红叶题诗”。“媒妁”:介绍婚姻的人。语出《淮南子・缪称训》:“媒妁誉人,而莫之德也。”“月老”:“月下老人”之简称,民间传说专司人间婚姻之神。始见唐・李复言《续幽怪传录・定婚店》。“冰泮”:《诗・邶风・匏有苦叶》:“士如归妻,迨冰未泮”。后称媒人为“冰人”、“冰泮”。“柯人”语出《诗,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礼记・中庸》:“执柯以伐柯”。后因称为人作媒为“伐柯”或“伐柯人”,在巴山一带简称为“柯人”。“红娘”缘起于元杂剧《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婢女之名,因其促成崔与张生的结合,后民间称热心促成别人的姻缘者为“红娘”。

古礼仪词中称主人家,视其身份,称大荣封、大储封、大翰撰、大世官(古代官职,由一族一姓世世执掌。始于先秦左右)、大台柱、大元戎等;现通称东家、主家。称宾客中的读书人:奉迓(敬词)文从、敢拔(敬词)文旌、敬迓文旆、敢屈文驾等,现通称先生;称平交之人:翼迓(敬词)垂轩、敬拔车驾、敢屈玉趾、奉拔华牵,分别指坐轿、乘车、步行、骑马等参加礼仪活动之人,现通称亲朋好友;称官宦之人:祗拔台驾、奉拨台旌等,现直称其职;称普通宾客:奉迓行旋、祗迎行骢、春迎行旌等;称佛家人:奉迓法驾;道家人:奉板鹤驾。称岁时:春夏称伏腊,秋冬称岁暮。

在古今的礼仪词中,“成秦晋”、“结朱陈”之词,随处可见。“秦晋”指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后因称两性婚姻为“秦晋之好”。“朱陈”古村名。自居易《朱陈村》诗曰:“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苏轼《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婚娶图》诗:“何年顾陆丹青手,画作朱陈嫁娶图。”后递用为联姻代词。

在丧葬礼仪词中,诗经《蓼莪》中的三章,分别被用于“初献”、“亚献”、“终献”祭礼词中,且礼仪词中典故不少,比如“二十四孝”中的王祥卧冰、孟宗哭竹、董永卖身、郭巨埋儿、朱氏割肝等,从礼仪词称谓、用语中的古代汉语之踪迹,可见知客司礼仪词流传渊远之悠久。据此推测知客司及礼仪词的缘起,起码有上千年之久。民俗活动中的礼仪词,起码的要求,要使用当时流行的通俗易懂的大众语言,今天的古代汉语在昨天的历史时空,当为大众皆懂的“白话文”。而这些不断整合积淀下来的“白话文”在历代知客司不断使用、传承、普及的作用下,对于经常参加民俗礼仪并代代相袭的人群来说,就形成一种耳熟能详的特定“语境”,在这种特定“语境”下生活的人们,即使经过了漫长的时间隧道,仍在这一空间中成为人人明白的“白话文”。这就是至今知客司仍沿用诗经中的“于归”、“伐柯”等古代用语和历史典故,人们仍明白其义的原因。2005年出版的《汉中地区志・风俗、方言卷》将礼仪词作为“礼言”,“农村中山区婚宴时,主家请能说会道之人当总管称‘支(知)客司’,料理一切。总管说礼言以助兴,使帮忙者、客人们及厨师们心中高兴。‘礼言’风趣幽默……今农村尤其山区此风尤存。”

知客司起源于古代,礼仪词随知客司的诞尘而缘起,在延绵不断的民间庆典活动中不断地兼收并蓄,并日臻完善,形成体系,最迟当在清代已十分完善。在上世纪50年代前,当处于高潮阶段,之后日渐式微,现已处于濒危阶段。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