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首要任务,全面深化农村重点领域改革,农业现代化的瓶颈制约。行走在广袤的乡村大地,强烈感受到新一轮农村改革让土地焕发出的勃勃生机,方兴未艾的现代农业给田野带来的无限希望。
一方面是推改革,要全面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拓宽农民财产性收入,积极探索农村各类产权抵押担保的途径和方式。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还催生了农村金融创新。在农村改革试点区推出了致富流转贷、林、家庭农场贷、农宅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质押贷款等多种金融产品,重点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土地流转、农机具购置、农田水利、大棚设施等方面投入。
一方面是抓创新,引导农民转变经营方式,由分散的粗放经营转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的集约经营、适度规模经营,一直是农村改革的重点。近年来,积极推进农业经营体系创新,鼓励发展家庭农场,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培育发展农业公司,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活起来。各地通过深化生产经营组织制度改革,探索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集约经营水平。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出现,让农民参与农业生产的方式发生了诸多变化。有的将土地流转给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经营,实现了“旱涝保收”;有的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闯市场,背靠大树好乘凉;有的到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打工,成了工薪一族。
还有一方面是转方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土地产出效益逐年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