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静安区有城中村吗?

192 2024-03-19 07:44 admin   手机版

一、静安区有城中村吗?

城中村是中国各种城市的普遍存在,无论是二三线的小城市或是北上广深大城市都是有城中村的存有,上海静安宝山路上就会有城中村,这儿原归属于闸北区,之后闸北划入虹口区以后,这儿也成為了市区的一部分;与大部分城中村一般这儿工作人员掺杂,自然环境堪忧,与四周的摩天大厦看起来背道而驰,一座座接憧而至的工程建筑,狭小遍布的管道,各种各样五颜六色广告纸,存有着一定的消防隐患与社会治安安全隐患

二、继静安绝学,静安是谁?

静安绝学指的是静安先生王国维。

三、静安面积?

静安区隶属上海市,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中部,与六个区相邻,东与黄浦区、虹口区、宝山区为邻;西长宁区、普陀区、宝山区交界;南临长乐路,与徐汇区衔接;北与宝山区接壤。2015年10月,国务院批复原闸北、静安两区“撤二建一”,设立新的静安区。全区总面积37平方千米,下辖13个街道1个镇,264个居委会,1个村委会。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静安区常住人口975707人。

四、继静安绝学里的静安是谁?

指的是静安先生王国维,这句话取自“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易安灯火指的是李清照易安居士 ,取薪火相传之意。

五、静安哪里好玩?

一、外滩要去的,做游轮比较不会累,岸上人太多会坏了你滴心情的,半个多小时的时间,在江上漂一圈,票价在80-100元左右。售票处嘛,随处可见。

二、南京路、不过那里什么时候人都多得可怕。

三、淮海路,这里也跟南京路差不多,在上海,淮海路是与南京路齐名的商业街,如果说,南京路是上海商业的象征。那么,淮海路更多表现的是一种品味,一种风格,一种时尚。

四、还有城隍庙,去吃小吃,不过还是人太多啊 ,另外也有很多,8过都不怎么集中了,去兰桂坊——上海滩面之王者--黄鱼煨面,雪菜黄鱼羹,炸猪排,桂花酒酿圆子 ,这个兰桂坊和那个香港的兰桂坊可是两码事情 ,这里说得是一家本帮面菜馆,是在虹桥,这个上海美食密度最高的地方 。

五、徐家汇、人民广场、东方明珠、 闸北不夜城、豫园 这几个地方晚上去蛮不错滴。

六、静安写过什么

诗酒趁年华。---东坡 文/静安 朝雨润生灵,夕雪和北风 一日游春冬,轩窗木兰盛

七、静安公园与静安雕塑公园区别?

上海静安公园,位于上海静安寺的对面,是一座开放式的公园。公园不大,但在这寸土寸金的上海南京路上也算是一处难得的绿色空间。1978年市园林处投资,由日本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改建静安公园,集休闲、健身、娱乐、观赏、旅游于一体的敞开式都市花园。静安雕塑公园,是上海市中心唯一专类雕塑公园,是一个开放式的城市公园。是以人为本,以绿为主,以雕塑为主题,以展示为手段,绿化与雕塑、小品相互渗透、和谐统一的城市公园。

八、静安寺地铁哪个出口通静安寺?

地铁二号线静安寺站2号出口就是静安寺,算是静安区的标志性建筑吧,弄的金碧辉煌的,香火也挺旺的,下午5点左右就关门了,地铁2、7号线静安寺站1号口出来就是静安寺,靠近南京西路/华山路(路口)静安寺是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2],上海市真言宗古刹之一,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3]。

九、如何评价上海静安区?

户口黄浦,我觉得住静安的都是都市丽人。真正住到静安,我才意识到我是新穷人。

新穷人就是说不是绝对意义上的赤贫,而是想消费的东西一般都消费不起,举个例子吧,有时候我会跟朋友去南京西路逛街,我就记得嘉里中心楼下的超市一个橘子将近100块,有被shock到。

我就是在想,为什么有人花100块钱买一个橘子吧。或者,这可能就是静安给「新穷人」的震撼教育吧。

十、如何科学地改造「城中村」?

深圳这座城市已经很久没有引起热议的展览活动了,暂停、延期、取消的活动通知使人意兴阑珊,不过按照原有的城市艺术日程,这里将要迎来一场“盛会”——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UABB),透过展览让公众继续关注城市的变化和发展。

回到2017年,当年UABB以“城市共生”为题,选取了多个城中村作为展览场地进行改造,大梅沙村则被选为盐田区的分展场,上启艺术与南沙原创合作以“村市(是)厨房”为主题在此改造建筑、举办一系列展期活动,以艺术盛事激活了当地的消极空间。双年展结束后,上启艺术开启了“迁徙当代”国际驻留计划,邀请艺术家感受这片区域的同进行研究创作,通过讲座、论坛、工作坊和工作室开放,与民众深入交流。

大梅沙村也根据片区的改造升级计划,以“滨海文旅艺术小镇”为主题进行运营。村里陆续举办了丰富的艺术活动,如深圳青年艺术周的 “大梅沙计划”、33空间的“回到大梅沙”驻地计划,为居民带来持续的艺术体验,让艺术与在地文化进行双向对话。

四年后的今天,以艺术为名的大梅沙村现状如何?什么样的人在村内停留,又因何离开?它在这几年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了持续对城市改造更新的观察,上启艺术带着问题重访大梅沙村,重新收集这个城中村的日常生活,梳理艺术介入后的城中村纵横交错的演变进程,思考艺术进入社区后应当如何发展。

△ 工作日,仍有大批游客在大梅沙海滩上游玩

大梅沙村位于旅游片区,四周是作为深圳观光名片的大梅沙海滨公园及配套设施,度假酒店、购物中心和海洋公园,构成了深圳人的“周末乐园”,主要交通要道在周末迎接超出盐田区居民数倍的游客,因此时常堵塞,同时附近的地铁施工围栏也为从大梅沙村到海滩不到百米的路程增添了不少交通障碍。

由于疫情管控,大梅沙村的主入口也封闭起来,只留下村子左右两侧的两个小通行口,除了在巷道中风驰电掣的外卖小哥,村子里没有多少往来的游客。从侧道进来时,途经多个双年展改造过的建筑,外部的挂牌显示出它们曾是走文艺路线的连锁品牌:某企业旗下“My系列”的酒吧、民宿和咖啡店,其它改造过的建筑或出租或闲置,落灰的玻璃和破败的外墙透露出这些空间已多日没有营业,楼群在时间和用途的转变下,曾经的改造痕迹已所剩无几。而在艺术小镇为名的综合整治工程后,大梅沙村摆上了不少卡通雕塑,楼栋的墙面上也被绘上情节丰富的海洋故事,按部就班地迎接游客的打卡。

△曾经作为驻地空间的双年展6号楼,现已闲置
△改造过的建筑,目前是营业中的精酿酒馆
△改造过的建筑,目前是已闲置的商业空间

在隔离政策下,立志成为游客胜地的艺术小镇显得萧条凋敝,而作为城中村,远离市区的大梅沙则呈现另一番模样:虽然它经历了城市化进程,却没有发展出典型城中村的握手楼,仍然保留了不同时期的本地建筑。根据大梅沙村实业股份公司邓经理介绍:“这里的一层建筑是50年代前建成的瓦片房,所以比较老旧;二层的建筑为八十年代建成的石米屋,三层的马赛克房则为90年代的产物,其余的高层住宅则是后期建成的商品房和村委统建楼。”

△2017年,改造后的双年展6号楼及周边环境
△2017年,改造后的双年展现场航拍
△2017年,作为艺术介入板块的作品“福笛音庙”

邻里街坊的生活在这些小楼中酝酿出生活的烟火气,随处可见的公共晾衣区、榕树广场下歇脚的村民和路边玩耍的儿童,串联起有条不紊、风平浪静的村庄生活。

△改造过的8号楼目前已出租用于居住用途
△2017年,刚改造完的8号楼
△2017年,大梅沙村航拍照片 ©️NODE

在平静生活的另一面则是抬升的租金。地产公司在村子的东西两侧租下数十栋楼房,改造为民宿和公寓,分别面向附近的游客以及企业员工招租。地产公司的入驻使本地的房租价格有所上涨,间接地收窄了当地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租住选项。

村子尽头是原菜田地临时展览馆,在双年展后被企业承包,与村里合作运营大梅沙美术馆,在2019年到2021年间举办了不少文艺活动,与各大机构合作挖掘在地文化。但在疫情冲击和企业撤资后,展览馆无人接手,一度成为闲置的仓库。

△ 2017年,由菜田地改造而成的临时展览馆
△2017年,改造后的展览馆内部
△2017年,改造后的展览馆内部
△2017年,改造后的展览馆内部

大梅沙村近两年来的处境已经跟当初设想的盛况大为不同,在广场处的超商老板在当地六年多了,见证着双年展进驻前后的村子变化,她表示这里的房租越来越高,不少租客选择离开,出入不便也导致游客很少进村消费,村里在没有活动的情况下基本无人问津。

△ 与热闹的大梅沙海滩相比,大梅沙村显得寂寥

邓经理则表示不止是梅沙村,整体片区的营商环境都十分萎靡,时刻变动的情况让商家无力招架。但其中仍有选择留下的人,村里的生活气息吸引着他们,他们在此地积极寻找出路。大梅沙精酿啤酒店的店主在大梅沙已开店两、三年,他很喜欢村里悠然自得的生活氛围,面对当前的艰难形势表示愿意留下。精酿啤酒店前身是品牌连锁酒馆,在企业撤资后,店主接下店面,独立经营,尽管疫情后游客量锐减,但他积极向外拓展,为周边餐饮业、活动提供产品和服务,也与村里的咖啡店合作,共同打造大梅沙的餐饮文化。

“大梅沙村一定会跟着好起来的”,邓经理同样对未来抱有信心,他在等待疫情缓解后的良机:地铁开通、沙滩和附近的游乐设施逐步整改、建成开放,梅沙片区将成为丰富立体的综合旅游区,留住更多的游客,为大梅沙村带来更好的发展机会。

原菜田地临时展览馆几经易手,现在改名为雅拉艺术中心,由新的画廊品牌进行运营,打算为村里营造一个可持续的文艺生活。刚从海外归国的画廊主说她从村股份公司承包下该空间,不清楚大梅沙村的改造历程,但对双年展略有耳闻。她将展场空间分割成几个区域,打造成一个集画廊空间、小剧场、咖啡厅、民宿、餐厅的艺术综合体,希望为大梅沙村增加一个可以歇脚放松、欣赏美学的过渡空间。参与过双年展改造的唐卡艺术工作室也在持续运营中,开办工作室的夫妇两人将民族文化带入大梅沙村,试图丰富本地文化,构建一个多元的文化生态。

在众声喧哗之下,具体的问题都围绕着游客和在建的工程,而在地居民的精神生活则隐身了。其实村民的日常生活甚少与本土的艺术场所产生交集,大部分活动也与居民关注的议题脱节。目前村中的人气场所是后来建成的新篮球场,炎热的下午仍有放假的学生在里面打球,不难想象村民聚集于此的热闹情景。在非活动与节庆的日常里,村民在村中心的大榕树广场下歇脚,在楼栋的台阶上乘凉聊天,而不是喝咖啡或绘制唐卡。

△ 中午时分,村民在榕树广场中歇脚

以外来专业者的的观察和艺术行动,可以达到环境美化的成效,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凸显社区特色,但是缤纷多彩的墙绘、数次易手的艺术空间和短期的展览活动,远远未到艺术进入社区后进行文化再生的深度。而以发展旅游产业为前提的文化改造,则无法与村民关切的具体社区议题产生联系,频繁流动的人口使这里缺少了更野生的、多层次的城市生态和“自我造血”的文化土壤。

文化营造是个漫长而持续的过程,社区每个发展阶段都面对着不同的问题,需要以多元方式进行介入,以提升居民的意识和对社区的认同,吸引不同的社会群体扎根此地,在这里的文化土壤中持续生长,营造出充满活力的文化氛围。

△ 上启艺术在大梅沙村举办过的部分艺术活动

但无论是展览、艺术驻留计划还是艺术小镇的改造,都是希望达到地区振兴或地方再生的手段,真正的目的仍是在于关注人本身。社区需要什么样的艺术?如何将艺术从个人品位转入公共领域?目前我们仍需持续思考,如何让艺术进入到在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

上启艺术在大梅沙做过的项目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