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简单地说,“新农村”包括五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范畴。 具体而言“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时期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范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建、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建设、电信配套、村镇绿化等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办好农村义务教育,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加强农村养老和社会保障,统筹城乡就业,使广大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服务。四是培训农民,提高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及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明生活,健全村级自治组织建设,使广大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使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下面就我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谈几点粗浅思考。 一、建设新农村的有利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十五”发展时期以来,在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途径,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年提高 (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三)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第三产业健康发展 (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计划生育取得长足发展。尤其中小学校舍建设、远程教育网络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乡镇卫生院建设,加大了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培养了一批农村科技能人,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五)民主法制不断健全,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在村党支部领导下,依法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格局初步形成,普遍实行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农村基层民主得到发展。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农村的信息水平不断提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与标准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即新设施、新环境、新房舍、新公共服务、新社会保障和新精神风貌。因此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1.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3.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5.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6.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 7.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8.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