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精准扶贫?
我觉得题主提问和提问里的描述应该分两方面来回答
先说精准扶贫,我个人理解是贫困不仅仅是金钱上的扶贫,还有精神上的。
对于贫穷地区的贫困人群来说,除了经济上的贫困之外,精神上的贫困也是需要相当程度重视,我这里不仅指文化娱乐方面的,还有很多经济规律方面的常识性知识。现在中国整体的经济水平已经达到世界前列,北上广深这些超级大都市的发展阶段也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这种领先不仅仅是物质上还有精神上的。特别是整体环境上的,怎么说呢,我觉得就是贫困地区和发达地区就像两个有关联但完全没有相同点生态系统。
精准扶贫想要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除了必要的物质帮助外,必要的非物质帮助,让穷困人群快速低成本的适应现代社会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注点。
怎么说呢,如果把致富比喻成一个网络游戏,那么贫困人群就应该是一群0级小号,这个时候让他们有个新手村,提供给他们一群0级小怪,让他们积累升级,等升级到一定程度再让他们进低级区,熟悉环境后才进入不分级普通游戏区。
现在的社会环境就有点类似不分级游戏区,如果只给物质帮助。我觉得就像给一个0级新手一个20级武器,结局无非那么几种,要么一进游戏就被别的玩家抢走或骗走。要么过渡依赖这件武器,而扶贫政策一般都是有期限和限制的,一旦失去武器(扶贫政策),分分钟打回原形,落差太大让人产生畏惧,于是越扶贫越穷。还有最后一种,就是失去脱贫动力,变得短视。比如有关部门送什么羊羔,树苗。养大了卖掉就能脱贫,可这些需要养殖技术,需要承担销售风险,这对于还没经历过资本主义社会运行模式的贫困人群来说,他们未必能懂。但感性认识里他们会做出最符合经济效益的行为,拿到羊吃掉,树苗换酒是最稳妥低风险的,至于贫困,他们已经很贫困了,再苦也不会更糟糕了。。。。
所以某种程度上说,先富带动后富是有一定道理的,只有让人们清楚明白看到可复制的路线之后,到时候不用赶他们自己就会爆发“主观能动性”。当然这其中的动力是来自'脱贫动力还是妒忌心,嗯。。我觉得这样的效果可能会更长远点。看看新闻报道里那些“乞丐村”“冰毒村”,我觉得应该足以证明榜样的力量有多么的恐怖,虽然这些例子有些。。。。。嗯。。。
怎么说呢,就是让贫困人群及时学会社会里各种“骗钱”的招数很有必要,比如什么集资诈骗,传销之类的。当然更多的比如经营风险常识,贷款利率常识之类的东西他们更需要。
然后再来说说题主提问里的那些事。
我觉得这事儿可以理解为“扶贫”上的精神扶贫,或者叫“熟悉游戏规则?”。如前面我说的,如果把脱贫致富理解成升级打怪的网游。那么有一本正确路径的游戏攻略就变得很重要。
而对于相当多贫困人群来说,他们大多数时候没经历过如何处理有余钱的时候如何更好的规划这种“致富必备常识”。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或做合适投资什么的,他们之前从没遇到过,而且这些都是有风险的,以他们原有的抗风险能力,排斥任何风险的行为会是更主动的选择,比如吃掉用掉,先享受是最安全保险的。
当然这种行为大多数人也多多少少经历过,特别是大学毕业刚刚进入社会工作,很多时候不知道怎么的就变月光族了,只有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才会学会规划自己的经济。但对于贫困群体来说,他们很多时候没有从错误中积累正确姿势的资格。或者说在这个网络游戏里,贫困人群是免费用户,死一次就得从头开始,我们多多少少是VIP,死了还有钱买个原地复活服务。。。。
至于说贫困人群的尊严问题,我个人思考是人是否有“贫穷的自由”?当然,有一部分说法是人们是没有贫穷的自由的,或者说贫困不属于“自由”?对于这里的弯弯绕,我也没想明白,我读书少。。。。
不过我的想法是,是否可以借鉴“最低生活保障”的概念来理解。
即低于“最低生活”水平的贫困是不属于“自由”也不应该被允许。
至于这个最低生活水平的具体标准,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介于此,我的看法是以现阶段发展水平来说“扶贫”不包括“尊严”,政有关部门还承担不起这种成本。但“致富”应该包括“尊严”,有关部门在寻求'致富的群众们有必要加入给与后富群众一定的尊严保证。
当然,因为经济水平限制,这种寻求“尊严”的方式可选项会比较少。
比如说拿助学贷款的学生,拿助学金买个一千多小米手机,买个百来块运动服提升生活品质我觉得没什么,可如果买五六千的手机或上千的运动服我觉得就不合适了.但这仅仅是以我的日常生活水平为参考,我都很久没买运动服了,我不太确定现在还有百来块运动服没有。。。。。
所以这又涉及到一个社会主流大众的公同“容忍线”问题了。比如知乎这里不就年入低于十万没办法活的看法嘛。。很多时候,不同阶层对“常识”“容忍线”的看法差异很大的。。
二、精准扶贫异地搬迁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异地搬迁这一模式要实现精准扶贫的成效,不仅要维持移民的生存条件,还要改善社会服务,增加就业机会,促进产业转型,使他们融入当地社会,这需要各级政府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社会治理经验。
异地搬迁在中国反贫困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仅在“十二五”期间,在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支持下,就有1171万人通过异地搬迁改善了生活条件。在“十三五”期间,计划有近1000万的农村贫困人口通过异地搬迁实现脱贫。异地搬迁对于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意义重大,充分体现了中国在反贫困中的制度优势。
异地搬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十三五”期间,每个迁移人口计划投入6万元以上,这需要政府具有广泛动员扶贫资源的能力;异地搬迁涉及迁出地和迁入地的统一行动,特别是许多迁入地都是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扶贫任务不重,但是为了搬迁后的贫困户可以脱贫,迁入地各级政府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承担了许多搬迁成本;异地搬迁不仅要维持移民的生存条件,而且要改善他们的社会服务,增加就业机会,促进产业转型,融入当地社会,这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各级政府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社会治理经验。
异地搬迁面临的新变化
在30多年的扶贫实践中,中国异地搬迁的模式也越来越多元化,与国家的发展和移民的需求相适应,异地搬迁的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十三五”期间是中国实现全面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的关键时期,异地搬迁扶贫承担了近20%的扶贫攻坚任务,因此要认识当前异地搬迁扶贫所面临的新形势,不断完善异地搬迁的安置方式,从而更好地完成精准扶贫的任务。
迁出地的变化。迁出地包括两种,一种是完全不能进行任何生产生活的地区,如水库淹没区、地质灾害严重地区等,需要将人口完全搬迁出去,这些地方需要采取整体搬迁的措施。另一种是经过多年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的地区,这类地区并非是完全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只是或者因为人口压力过大,导致资源紧张,生态环境退化,因此需要迁移部分人口以减轻人口压力;或者因为政策原因,比如是生态保护的重点地区;或者因为交通不便,提供公共服务成本过高。在这类地区,并不一定需要将全部人口搬迁出去,更不需要在同一时间将所有人搬迁出去,如果采取整体搬迁方式,不仅会造成搬迁资金的浪费,还可能导致部分搬迁居民在新环境中因缺少就业机会而再次陷入贫困。
移入地的变化。在西部许多省份,移民村的建设仍然是搬迁的主要方式,在早期这种方式比较可行,因为有一些过去没有被利用的荒地通过基础设施的完善可以被用于安置搬迁人口。但发展到现在,可供安置移民搬迁的未开垦土地越来越少,大量安置异地搬迁居民也越来越困难,土地面积、房基地的面积都比较小,农业比较效益低,再加上移民的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通过有土安置,也就是提供住房和耕地的方式在新地方复制一个农业村庄来帮助移民脱贫,其难度越来越大。在调研中发现,有的安置移民的地区也是生态较为脆弱的地区,大量人口定居从事农业生产以后,有可能会导致移民区的生态退化。
吸引移民搬迁的因素也在发生变化。在过去的30多年中,我国经历了迅速的城市化过程,大量农民以外出打工的形式离开了农村,外出打工成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的主要手段。随着劳动力外流,有些劳动力仍然在城乡之间流动,另外一些则成为城市居民。与此相伴随的是,一些村庄已经逐步空心化。非农就业对生态脆弱的贫困地区的贫困人群有更强的吸引力。许多农民将异地搬迁与外出打工结合起来,他们希望搬迁到距离城市更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公共服务更加便捷且便于非农就业的地方。
移民的流动性越来越高。在调研中,移民的流动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很多移民并不是被安置以后就会稳定地定居下来,一些人会选择新的地方再次搬迁,也有一些人可能回到原籍。被统一安置的移民离开以后,他们的房屋和土地或者出售给没有规划的自发移民,或者空置。我们在许多移民村发现,移民村中有的房屋是空置的,有些空置是因为一些规划的移民搬走了,也有一些根本就没有来。移民村还有一些住户是没有户籍的,因为他们并不是规划的移民,而是购买了移民的房屋来这里居住的自发移民。
创新异地搬迁扶贫模式
异地搬迁的规划需要适应移民的流动性,在城乡统筹的基础上,建立流动的异地搬迁扶贫机制。
增加移民的生态资产补偿。在异地搬迁的政策框架下,移民得到了政府在土地、房屋、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就业等多方面的财政支持,这些支持的提供是基于扶贫,而非生态补偿。而移民原有的土地、宅基地和山林,这些资源大部分被转为生态用途,提供生态服务,但是其价值并没有被计算。对移民发展的支持应从扶贫转向生态补偿,在计算生态服务价值的基础上提供生态补偿。生态补偿可以增加移民的经济资产,从而帮助他们在移民后更好地融入城镇的生产和生活。生态补偿可以覆盖所有移民,而扶贫只应针对移民中的贫困户。通过生态补偿盘活移民原有的资产,这对于他们移民以后的稳定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减少移民新村的建设。大量移民新村建设不仅遇到土地的瓶颈,而且耗资巨大,增收作用有限,且在一些生态脆弱地区容易造成生态的退化。应尽可能发挥现有村庄和城镇的作用,特别是鼓励移民进入城镇。在移民的城市化过程中,需要以社会政策为引领,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现在对于移民的扶贫和社会保障是以移民村为基础的,那些离开移民村或在移民村没有户籍的移民很难得到扶贫和社会保障。要解决现有移民政策不适应移民流动性的问题就要统筹考虑移民的社会保障和产业发展支持,建立城乡统筹和异地整合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考虑移民的就业稳定性差、更换工作比较频繁的特点,更需要相应的覆盖流动性较强的移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采取更加灵活的搬迁政策。对于那些难以通过外出就业增加收入的贫困人群,要通过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项目实施,或者通过土地流转增加农业就业机会,来帮助他们增加收入。比如,很多50岁以上的贫困人群在搬迁以后很难在非农领域就业,但是他们在家乡可以参与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或者从事农业生产。灵活的搬迁政策可以给不同的农户提供多种选择,总的来说,采取异地搬迁的扶贫措施不能仅仅精准到村,更需要精准到户,基于不同的家庭状况采取不同的措施。
在“十三五”期间,需要积极探索新的异地扶贫搬迁模式,从而使异地搬迁模式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扶贫工作大局。
三、精准扶贫靠什么扶贫?
精准扶贫就是点对点,靠上去真正扶贫,靠的是党的精准扶贫政策,靠的是广大住村书记,也靠的是全民族的支持。
四、精准扶贫的扶贫顺序?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论述,必须科学把握精准扶贫的三个阶段,即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
精准识别是指扶贫对象的明细化、准确化和分类化。
精准帮扶是指扶贫措施的创新化、差异化和造血化。
精准管理就是指扶贫过程的合理化、有效化和可持续化。
五、精准扶贫概念?
精准扶贫就是点对点扶贫,是真扶贫。
六、精准扶贫证书?
精准扶贫证是一份用于登记贫困户基本情况和2016年度至2020年度家庭扶贫基本信息情况的工作手册,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开发办公室印制。精准扶贫证主要内容是贫困户基本情况和2016年度至2020年度家庭扶贫基本信息情况,用于贫困户识别和建档立卡。
七、精准扶贫标准?
国家对贫困户的界定,有其严格的划分标准:即绝对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27元),相对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628—865元),低收入人口(年人均纯收入866—1205元);一般收入和高收入(年人均纯收入1205元以上)。通常把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205元的家庭人口统称为弱势群体。
二、贫困户有什么优惠政策
1、贫困户产业扶持补助
补助标准为4000元/户,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验收合格后兑现该项资金。
2、贫困户教育补助
①学前教育免收保教费;
②义务教育免除杂费、教科书、作业本,享受寄宿生补助,小学生每生每期500元、初中生每人每期625元,享受营养改善计划,4元/生/天;
③高中教育:发放国家助学金,建档立卡的学生可领取每人每年1000元的补助;
④大学教育:每人每年可获得4000元补助(其中学费资助2000元、生活补助2000元),直到学业结束。休学期间,暂停发放资助。
3、贫困户医疗补助金
①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医疗扶贫“十免四补助”;
②在区内住院治疗目前实行的是个人医疗费用“零支付”;
③2017年贫困户免收新农合费用。
4、贫困户民政低保补助
①重点低保保障标准为220元/人/月;②一般兜底保障标准为120元/人/月。
5、贫困户建房补助
①危旧房改造补助:C级补助1.5万元/户,D级补助2.5万元/户;
②易地扶贫搬迁补助:自愿到朝天中心城区购买合法商品房的,人均补助5万元;自愿在农村按统一规划自建的,人均补助2万元;6、贫困户社保补助
1.养老保险个人缴费补助:一般贫困人员每人每年补助60元;农村低保人员每人每年补助100元。
2.医疗保险个人缴费补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每人每年由72元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
3.医疗保险报销比例提高:一般城乡居民的报销比例提高5%。
八、精准扶贫名词?
举几个例子:双基排查,双业提升,双貌改善,志智双扶!农民学信、同心超市、红黑榜、社会扶贫、消费扶贫……
九、精准扶贫作用?
第一,精准扶贫是对“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效的检验。
第二,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前提。
第三,精准扶贫是改善民生的重头戏。
十、精准扶贫内涵?
精准扶贫的内涵: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一般来说,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居民而言的,谁贫困就扶持谁。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