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赏析
此诗内含有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前二节 )写诗人的基本立场。诗人是追求远大宏伟目标的,“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 ;在他的一生中,由于坚执高尚的信念,使得具体的日常生活贫瘠无告,但他并不以此为意“物质是短暂的,它并不值得我们去孜孜以求、锱铢必较”。
所以诗人说只做“物质的短暂情人”。诗人的榜样就是人类诗歌伟大共时体上隆起的那些骄子,那些怀有精神乌托邦冲功的诗歌大师们。“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海子不怕生活在压抑、误解的此世界。
在生存茫茫的黑夜中,在一个“二流岁月”里,信仰、纯洁、勇敢、爱心这 些烛照过人类的精神之火都次第熄灭了 。许多诗人以此为借口,转而去写虚无 、荒诞的诗歌,有许多诗竟成为为虚无荒诞做辩护的东西。但海子不以为然,“ 万人都要将火熄灭,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此火为大开花落英于神圣的祖国” 。
这里,有对诗歌精神的重新认识,诗进行了一次伟大的提升和救赎,它背负地狱 而又高高在上,它要保持理想气质和自 由尊严,要抵制精神的下滑。在实现灵魂救赎的同时,诗人亦完成了个体生命的升华:“我藉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 ”。
第二层面(三、四节)是写诗人对语言 的认识。诗人是对作为“存在之家的语言 ”(海德格尔语)深度沉思的人。诗人意识到人类本质特征之―的语言受遮蔽的境遇,澄明及提升的可能,以及通过拯救语言来创造精神发展精神的现实依据, 因此,对语言的理解关涉到对生存和生命的理解。
在这里,海子写出了他对祖国文化深深的眷恋和自觉的归属感,“祖 国的语言和乱石投筑的梁山城寨/以梦为 上的敦煌”。这里的语言除本义外。还扩展到种族的文化氛围这一更辽阔的“语境 ”。
这些是诗人精神中代代承传的“语言 谱系”,海子要光大它们,“投人此火”,“ 甘愿一切从头开始”,“去建筑祖国的语 言”。但在一个被“文化失败感”笼罩的中国知识界,要重新激活昔日的传统是格外艰难的,它不仅对诗人的理解力、创造力构成考验,对其信心和意志亦构成考验。
它是一种主动寻求的困境,并企图在困境中生还。因此,海子写道“这三者是囚禁我的灯盏吐出光辉”。
第三层面(五――九节)是写诗人的伟大抱负以及对苦难命运的预感。在这里, 诗人强调了自己是大地之子,面对梦萦魂牵的祖国泥土,他深深地弯下了腰。 人是最易朽的,“带着不可抗拒的死亡的速度”,但大地永存,会哺育生生不息的 生命。
诗人不再慨叹生命的消逝,他欣慰地想,死后会归于温暖的地母,“将自 己埋葬在四周高高的山上/守望平静的家园”。但欣慰中亦存不安,这“不安”就是 诗人感到自己的诗篇难以完成“此火为大 ”的宏愿,愧对故国山河和伟大的劳动者 ,“面对大河我无限惭愧/我年华虚度空 有一身疲倦”。
这种惭愧之情是高洁的、 谦朴的,是一切伟大诗人共同体验到的 。他们不再自我中心、僭妄地凌越于一切之上,而是懂得永恒与短暂、使命与 宿命的临界线。接下来,诗歌就在这种“不安”中继续展 开。“我年华虚度”,没有写出其载力与 抱负相称的诗篇,“面对大河我无限惭愧 ”。
但人死了,抱负不会消失。于是,诗人假想了自己的“再生”。这“再生”,不是缘于留恋尘世的生命,而仅是为了续写 生前未完成的宏大诗篇。“千年后如若我再生于祖国的河岸”,“我选择永恒的事 业”。这“永恒的事业”,还是写作“民族和人类结合,诗歌和真理合一的大诗”!
扩展资料:
海子(1964年3月24日一1989年3月26日),原名查海生,1964年3月生于安徽怀宁县高河查湾。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秋天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午3月26日在河北山海关卧轨自杀。
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他保持了一颗高贵纯洁的心,对伟大诗歌的追慕和身体力行。在1987年的一篇诗学文章中他说:“这一世纪和下一世纪的交替,在中国,须有一次伟大的诗歌行动和一首伟大的诗篇。
这是我,一个中国当代诗人的梦想和愿望”,“我的诗歌理想是在中国成就一种伟大的集体的诗,我不想成为一个抒情诗人,或一位戏剧诗人,甚至不想成为一名史诗诗人,我只想融合中国的行动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结合、诗歌和真理合一的大诗”。
海子的诗数量浩大,质地优异。在他时间不长的写作生涯中,留下了200余首高水平的抒情诗和七部长诗。这七部长诗被其挚友骆一禾命名为《太阳・七部书》。从某种意义上说,海子几乎实现了自己的宏愿,写出了“民族和人类结合,诗歌和真理合一的大诗”。
这首抒情诗《祖国(或以梦为马)》,写于1987年。这时,正是海子“冲击极限”写作大诗《太阳・七部书》的中期。因此,这首诗与海子的写作状态、抱负构成被此印证关系,同时也预言了自己的命运。如今,斯人已逝,我们返观这首诗,竟仿佛在读一首诗人的宣谕和谶语,有种墓志铭般的悲慨与圣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以梦为马》
作品赏析 这首诗体现了海子对光明的执著追求,几乎囊括了海子诗歌中所有重要的思想。尽管在艺术上,它并不是最优秀的作品。 曾经有人责备海子一代的诗人,说他们不关注现实。那是对诗人的误读,也是对诗的误读。诗人对现实的关注,不是从细枝末节入手,而是从本质入手。就好比一个哲学家在研究哲学问题,不会从个人入手,而要从整个人类来思考问题。海子,生活在物欲正在高涨,正在淹没一切的时代,人文精神正逐渐沦丧,蝇营狗苟,同流合污正逐渐成为人们的精神常态,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海子坚持诗歌精神,坚持对精神理想的追求,坚持对光明的追求,就是对现实的一种批判,一种否定。这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在海子的诗歌中,对光明的追求,是最为突出耀眼的主题。光明,在海子的诗歌中,具化为太阳,太阳成为海子诗歌中光明的象征物,成为海子咏唱的主要意象。海子写过十首长诗,其中七首以《太阳・七部书》命名(虽然那是由骆一禾命名,但那作品和太阳的意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海子的长诗很复杂,但是在海子的抒情诗中,已经可以反复看到孩子对太阳的咏唱,对光明的追求。海子对光明的渴求,绝不是年轻人的冲动,也不是为了堆砌诗歌的需要,而是出自内心深处的渴望,持久而强烈的渴望,“我的事业,就是要成为太阳的一生”。海子一直自视为太阳之子,和太阳合而为一的愿望,那是一种疯狂,但也是海子追求光明的最好写照。 对光明的强烈渴求,总是和对现实的失望相伴随。物欲横流的社会,物质上是突飞猛进的,但人们往往缺乏精神和心灵上的财富。“黑夜从大地上升起/遮住了光明的天空/丰收之后荒凉的大地/黑夜从你内部上升。”(《黑夜的献诗》)极为深刻而生动地揭示了作者对这种现实的认识。一个优秀的诗人,只能在贫困中挣扎,海子的贫困,在他心中留下了阴影。从小在贫瘠的土地上长大,饱受饥寒交迫的海子,――父母总是腌上几缸白菜,那是家里的美味佳肴,海子考大学的时候,父母每天给他专做一些,弟妹们总是羡慕地望着哥哥吃这些腌白菜,父母就会自豪地说,好好读书,等你们考大学的时候,也给你们吃腌白菜。(《海子传》)“一滴无名的泪水/在乡村长大的泪水/飞在乡村的黑夜”(《一滴水中的黑夜》),这种奇特而悲凉的感受,生长在城市中的人很难体会――海子忘不了贫困岁月留下的深刻印象,也知道金钱的可贵,但追求物质,在本质上和诗人的精神相悖,物质对海子而言,至多只是个“短暂情人”,但这个短暂情人,几乎从来没有来到过海子身边,海子短暂的一生,饱受贫困折磨,虽然大学毕业以后,在大学任教,有一份固定工资,但他的收入,都用来买书和接济家里,稍有积蓄,也都在“远方”的游历中消耗。到了月底,海子往往要借钱度日。对这样的贫困生活,海子有很多感受,但他感受更深的,不是自己,而是无数生活在农村的父老乡亲。海子清楚地知道,他的生活,比起家乡的人来,已经是天差地别。乡村的贫困和城市的富裕,对很多人来说是个不可思议的现象,也是社会上存在的现实差距。“村庄”在海子的诗歌中,是个充满忧伤的意象,“看到卵石滚满了家乡的河滩/黄昏长存弧形的天空/让大地上布满哀伤的村庄”(《五月的麦地》)。 物质的匮乏,绝不是海子痛苦的根源,海子的主要痛苦,来自于世俗世界对诗歌的不理解,对诗人的不理解。孤独的海子,在黑暗的世界里摸索着前行,全凭着对光明的一种强烈执著。已被世界接受并认可,被推崇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家梵高,被海子称为“我的瘦哥哥”。精神上,两人有着极为相通之处,――两人的不同之处,是海子还没有被认为是伟大的艺术家。他们都对以太阳为主要象征物的光明有着极为强烈的追求渴望,梵高主要以向日葵为寄托物,但梵高也画过不少的麦地,而海子则主要以麦地为寄托物。“麦地/别人看见你/觉得你温暖美丽/我则站在你痛苦责问的中心/被你灼伤/我站在太阳痛苦的芒上。”海子从麦地找到了最恰当、最能表现内心热情和痛苦的寄托物。来自农村的海子,对麦地本就有着天然的亲近,而成为诗人的海子,那强烈的色彩,那尖锐的麦芒,更让诗人感受到光明给人的灼伤。“太阳的光明像洪水一样漫上两岸的平原/抽出剑刃般光芒的麦子”(《黎明》之三),在不少诗歌之中,海子都表达了相近的感受。 海子在现实中的痛苦,因为有了对光明的渴望,而得以缓解。“在黑暗的尽头/太阳,扶着我站起来/我的身体像一个亲爱的祖国,血液流遍/我是一个完全幸福的人/我再也不会否认/我是一个完全的人我是一个无比幸福的人/我全身的黑暗因太阳升起而解除。”海子相信自己就是太阳之子,终将和太阳合二为一,“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最后我被黄昏的众神抬入不朽的太阳/太阳是我的名字/太阳是我的一生。”“黎明捧着我/光明的孪生之子。”(《黎明》之三)这种在世人眼里近于疯狂的思想,却是海子思想中的核心,是海子对光明的执著追求达到极点的表现。 海子对光明的近于疯狂的追求,使海子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感觉。一是睥睨天下的豪气,二是近于绝望的孤独。“你们听着/让我告诉你们/你是腐败的山河/我是大火熊熊的赤道/你是人类女儿的伴侣/我是她们死亡的见证/你是惆怅的故乡温情的故乡/你是爱情你是人民/你是人类部落的三颗星辰/我只是、只是太阳/只是太阳。你们或者长成我/或者隶属于我。”(长诗《太阳》)但同时,海子感叹道:“我孤独一人/没有先行者没有后来人/在这空无一人的太阳上/我忍受着烈火/也忍受着灰烬。”(《太阳》)在这首长诗中,作者反复吟唱“我走到了人类的尽头”,但这并不意味着海子就不爱人类,缺少爱就缺少一切。“我走到了人类的尽头/也有人类的气味/我还爱着。在人类尽头的悬崖上那第一句话是:/一切都源于爱情/一见这美好的诗句/我的潮湿的火焰涌出了我的眼眶。”(《太阳》) 诗人绝不缺少爱,爱永远是光明之源,对光明的强烈的渴望,诗人之爱就更为炙热,也更为宽广博大。诗人就是因为距离太阳太近,自身也成为一颗燃烧的星辰,难以持久。
《以梦为马》诗歌赏析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