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东篱桃源诗?

112 2025-02-16 16:10 admin   手机版

一、东篱桃源诗?

先生有高趣,招隐为黄花。北牖羲皇古,东篱岁月赊。

桃源真福地,彭泽岂吾家。何事陶宏景,空排宰相衙。

七律·巧构东篱桃源笠叟钓月池边谁命题,怎将水岸隔闲蹊。欲成此作凭高谊,合拢竹篱沿小堤。扉启不闻陶令咏,韵依却待菊花醍。时维九月来相和,七字邀吟一字齐。注:九月,亦指笔者外孙女儿。

二、东篱故人的诗?

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

---白居易《池上早秋》愧君相忆东篱下,拟废重阳一日斋。---白居易为报使君多泛菊,更将弦管醉东篱。

---岑参东篱摘芳菊,想见竹林游。---储光羲且酌东篱菊,聊祛南国愁。

---杜甫到时若见东篱菊,为问经霜几度开。---杜牧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

---高适酸枣垂北郭,寒瓜蔓东篱。---李白东篱二月种兰荪,穷巷人稀鸟雀喧。

三、东篱采菊诗?

“采菊东篱下”是出自陶渊明的《饮酒》第五首。

饮酒

作者: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住宅盖在人世间,清静却无车马喧。问我为何能如此?心超世外地显偏。自顾采菊东篱下,悠然无意见南山。山间雾气夕阳好,飞鸟结伴把巢还。此中当自有真意,我欲辨之已忘言。

四、修篱种菊全诗?

修竹茅棚老土坡,篱边鸡鸭不嫌多。种花养草开心乐,菊品人生独自歌。

诗人林徽因说过:“真正的淡定,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此言颇有禅意,深得我心,不由得也想多说几句,凑凑热闹,续个狗尾。

在心中修篱种菊,乃隐士之风。“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是道家哲学思想。意即闲逸潇洒的生活不一定非要到林泉野径去才能体会得到,更高层次隐逸生活其实是在都市繁华之中,在心灵净土修篱种菊,独善其身,找到一份宁静与淡定。

修篱种菊,源于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是个真正的精神上的隐者,可也并不执意非住在深山老林去茹毛饮血不可。弃官不做后,他就直接归隐田园,每日里耕读,饮酒,写诗,自得其乐,甘之若饴,成了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开创了田园诗一派,被后世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可见,真隐者在哪里都能隐得住,隐得长久,因为他们都善于在心中修篱种菊;而那些假隐者即便住进终南山的洞子里,也日日惦记着朝堂魏阙,盼望着像卢藏用那样走通终南捷径,升官发财,做'随驾隐士'。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如果有菊在东篱下可采,有南山悠然可见,固然是得天独厚,浪漫潇洒,令人向往;若没有这个条件,身处闹市,蜗居斗室,甚至关在不见天日的大牢里,同样也可以在心里修篱种菊,悠然南山,获得心灵的宁静和淡定。曼德拉在南非监狱关了二十七年,始终心态不变,神清气朗,每日看书写作,磨砺心志,终于拨云见日,走出牢笼,大显身手,叱咤风云,书写了人生的辉煌。这也就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菊爱秋风喜阳光,在心中修篱种菊,就要心存阳光明媚,胸怀清风明月。大儒王阳明,一生光明磊落,追求良知,立德立功立言,从阳光少年做到阳光青年、阳光中年,直到临死仍是“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个伟男子也是爱花之人,他的名言“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500多年了,还没有几人参透此言。

菊性恬淡,太肥的水土难以生养;菊傲秋霜,不喜生在热闹之地。因而,谈泊名利之人,看轻身外之物,视金钱如粪土,富贵于我如浮云,才能在心中修篱种菊,蓄蕾开花。倘若心中满是金钱物欲,被名缰利锁捆得死死的,每个细胞都浸透了肥油,每条血管都布满污垢,心房那丁点地方挤得滿满当当,哪还有地方去修篱种菊?“人为物累,心为形役”,是生活的最大悲剧,稀里糊涂就交待了一辈子。

“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菊是有性格的花,孤傲清高,不落流俗,霜越大越要怒放,即便最后僵死枝头,也绝不萎谢于地,是故跻身梅、兰、菊、竹四君子行列。菊喜平和,最忌戾气,只有放下仇恨,才能在心中修篱种菊。那些天天生活在仇恨中的人,处心积虑地算计他人,睚眦必较地报复他人,时时备受煎熬,度日如年,只会在心中播种蒺藜和毒刺,扎痛别人也扎痛自己。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东晋以降,“东篱”便成了菊花的别称,诚如林妹妹所言“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欲在心里修篱种菊,需要有仁义的土壤,爱的气候,善的营养,美的熏陶,还要精细地呵护,心中之菊方可茁壮成长,花开盛艳。看一个人,若是慈眉善目,满面春风,笑颜如花,脸上带着从心底升起的欢喜,甭问,他一定悄悄地在心里修篱种菊,花开灿烂,从心里绽放到脸上。

夸一个人“人淡如菊,心素如简”,即是夸其疏野淡泊、独标傲世,夸其清奇脱俗,心地澄明,在我看来是殊为难得的褒奖。

五、篱上种丝瓜的诗?

篱上种丝瓜有关诗句,例如:“白粉墙头红杏花,竹枪篱下种丝瓜。”

出自:春日田园杂兴

君端 〔宋代〕

白粉墙头红杏花,竹枪篱下种丝瓜。

厨烟乍熟抽心菜,策火新乾卷叶茶。

草地雨长应易垦,秧田水足不须车。

白头翁妪闲无事,对坐花阴到自斜。

作者简介:君端 ,宋济州巨野人,字君成。晁补之父。年二十五登进士。曾为上虞令,有惠政。官至著作佐郎。

六、春风扯我东篱外 对联?

上联:东风扯我东篱外,

下联:春雪送君红楼前。

上联的东风、东篱对应下联的春雪、红楼,意象优美,既有诗情,又有画意,非常符合题目要求。

七、东篱把酒菊花黄全诗?

出自宋代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传说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明诚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清照的这首《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这一天从早到晚,天空都是布满着“薄雾浓云”,这种阴沉沉的天气最使人感到愁闷难捱。外面天气不佳,只好待在屋里。“瑞脑消金兽”一句,便是转写室内情景:她独自个儿看着香炉里瑞脑香的袅袅青烟出神,真是百无聊赖!又是重阳佳节了,天气骤凉,睡到半夜,凉意透入帐中枕上,对比夫妇团聚时闺房的温馨,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上片寥寥数句,把一个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态描摹出来。她走出室外,天气不好;待在室内又闷得慌;白天不好过,黑夜更难挨;坐不住,睡不宁,真是难以将息。“佳节又重阳”一句有深意。古人对重阳节十分重视。这天亲友团聚,相携登高,佩茱萸,饮菊酒。李清照写出“瑞脑消金兽”的孤独感后,马上接以一句“佳节又重阳”,显然有弦外之音,暗示当此佳节良辰,丈夫不在身边。“遍插茱萸少一人”,怎叫她不“每逢佳节倍思亲”呢!“佳节又重阳”一个“又”字,是有很浓的感情色彩的,突出地表达了她的伤感情绪。紧接着两句:“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丈夫不在家,玉枕孤眠,纱帐内独寝,又会有什么感触!“半夜凉初透”,不只是时令转凉,而是别有一番凄凉滋味。

  下片写重阳节这天赏菊饮酒的情景。把酒赏菊本是重阳佳节的一个主要节目,大概为了应景吧,李清照在屋里闷坐了一天,直到傍晚,才强打精神“东篱把酒”来了。可是,这并未能宽解一下愁怀,反而在她的心中掀起了更大的感情波澜。重阳是菊花节,菊花开得极盛极美,她一边饮酒,一边赏菊,染得满身花香。然而,她又不禁触景伤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在异地的亲人。“有暗香盈袖”一句,化用了《古诗十九首》“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句意,暗写她无法排遣的对丈夫的思念。她实在情不自禁,再无饮酒赏菊的意绪,于是匆匆回到闺房。“莫道不消魂”句写的是晚来风急,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了,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菊花,菊瓣纤长,菊枝瘦细,而斗风傲霜,人则悲秋伤别,消愁无计,此时顿生人不如菊之感。以“人比黄花瘦”作结,取譬多端,含蕴丰富。

  从天气到瑞脑金兽、玉枕纱厨、帘外菊花,词人用她愁苦的心情来看这一切,无不涂上一层愁苦的感情色彩。

  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诗词中不乏类似的句子,这是因为正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才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莫道不消魂”,直承“东篱把酒”以“人拟黄花”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相结合。“帘卷西风”一句,更直接为“人比黄花瘦”句作环境气氛的渲染,使人想象出一幅画面:重阳佳节佳人独对西风中的瘦菊。有了时令与环境气氛的烘托,“人比黄花瘦”才有了更深厚的寄托,此句也才能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八、工夫在诗外还是功夫在诗外?

是功夫在诗外。

“功夫在诗外”这句话是大诗人陆游教导儿子怎样去写诗的一句话。意思是说他开始只注重探究诗的格律、平仄、词藻;一直到中年才发现诗的“功夫”是在诗外的对人生的感悟、意境和艺术性创作。

这话是陆游按自己的体会来讲的。诗是古代文人的六艺之一,也就是说,诗是一种技艺。陆游是大诗人,中年的时候他对写诗的技艺已经炉火纯青,进而开始向更高层次的艺术发展。以他的写诗造诣,当然有这些经验体会。

九、篱外谁家不系船全文意思?

出自唐代崔道融的《溪居即事》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篱笆外面不知是谁家没有系好船只,小船被春风吹动,一直漂进钓鱼湾。

玩耍的小童看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有客人来,急忙跑去打开柴门。

注释

溪居:溪边村舍。即事:对眼前的事物、情景有所感触而创作。

系(xì):栓,捆绑。

疑:怀疑,以为。

柴门:木制的门,诗中泛指家门。去却:却是助词,去却意思为去掉;关:这里指关闭柴门的栓卡、钩环之类。

十、寂寥篱户入泉声全诗赏析?

寂寥篱户入泉声取自 宋—杜汝能的《丝瓜》一诗中:

丝瓜

宋-杜汝能

寂寥篱户入泉声,不见山容亦自清。

数日雨晴秋草长,丝瓜沿上瓦墙生。

丝瓜青藤绿叶,结瓜时节,一条条丝瓜垂挂在架上,着实给人一种清淡雅致的美。瓜虽算不上是一种高贵的植物,历代文人却偏爱丝瓜,书写了不少诗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