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崔氏楼是啥楼?

279 2024-06-06 12:04 admin   手机版

一、崔氏楼是啥楼?

黄鹤楼

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吴大帝孙权修筑夏口城,于城西南角黄鹄矶建军事楼一座,用于瞭望守戍,即黄鹤楼。唐开元十一年(723年),诗人崔颢作《黄鹤楼》七律诗,黄鹤楼因此又有“崔氏楼”之称,历代屡加重修,现存建筑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重建于1985年。自古有“天下绝景”之美誉,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为“武汉三大名胜”,与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世称"天下江山第一楼"。

二、唐诗 崔 黄鹤楼

崔颢与黄鹤楼

唐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而崔颢作为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名字在中国文学史上闪耀着璀璨的光芒。与崔颢紧密相连的,就是那座著名的建筑,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的长江南岸,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之一。这座楼在江南地区一代代传颂,成为了中华文化的象征。而崔颢的名作《黄鹤楼》更是将这座楼塑造成了一个崇高而神秘的地方。

崔颢的《黄鹤楼》诗出自他临危之际所作。据传,唐代末年,崔颢曾在长江岸边的黄鹤楼欣赏江水和夕阳的美景。那时他已经被贬到了南方地区,住在离黄鹤楼不远的地方。正是在那里,他面对着被浩渺长江所淹没的黄鹤楼,写下了那首感人肺腑的诗。

《黄鹤楼》诗的开头写道: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以黄鹤楼为写作背景,叙述了崔颢对曾经欣赏过的黄鹤楼的怀念之情。诗中的黄鹤象征着过去的辉煌和希望,它的离去则意味着时光的不可逆转,以及人生的无常。

诗的内容融入了崔颢的感慨和哲思。他通过描绘黄鹤楼周围的景物,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些细腻的描写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

《黄鹤楼》这首诗其实还有一个更深刻的寓意。黄鹤楼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在崔颢的笔下成为了人生的象征。人们都会经历生老病死,如同黄鹤一般,离去后不再返回。而白云千载的美好记忆也只能在心中悠悠荡漾。

崔颢通过诗歌,描绘了人生的脆弱和无常。在这座楼的背后,他看到的是命运的无常和岁月的沧桑。

诗的最后两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则更是掷地有声地表达了思乡之苦。在历经了风雨变幻之后,崔颢成为了一位体验着流离之苦的诗人。

崔颢的《黄鹤楼》诗以其真挚的情感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引人入胜。不仅仅是对黄鹤楼的怀念,更是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无论是在崔颢的时代,还是今天,我们都可以从这首诗中汲取到无尽的人生智慧。

在中国文学史上,崔颢和他的《黄鹤楼》定有一席之地。诗人经历的坎坷与无奈,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让这首诗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黄鹤楼作为一座古老的建筑,与崔颢的诗歌融为一体,使其更为美妙和动人。这座楼和这首诗互为衬托,相辅相成,为中国文化增添了诗意和浪漫。

无论是欣赏黄鹤楼的壮丽景色,还是品味崔颢的《黄鹤楼》诗,我们都能感受到中华文化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三、崔护黄鹤楼原诗?

黄鹤楼

崔颢 〔唐代〕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而得名,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这首诗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四、崔颖《黄鹤楼》全文?

全文:

黄鹤楼 / 登黄鹤楼

唐代: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释义: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出自:唐 崔颢《黄鹤楼》

扩展资料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

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之意。“不复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

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崔颢于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

五、为什么黄鹤楼被称为崔氏楼?

李白黄鹤楼搁笔

崔颢在登黄鹤楼时写下了饱含自己怀才不遇、浓浓乡愁的《黄鹤楼》,这首诗让后来登上黄鹤楼的李白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李白的这一叹,也让崔颢和黄鹤楼声名鹤起,黄鹤楼曾一度被称为“崔氏楼”,“黄鹤”至今都是武汉最诗意的名片。

李白与武汉休戚与共,可谓江城的知音,一首“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使武汉获得江城这一桂冠。李白有关黄鹤楼诗章,其整体影响比崔颢还要深广,是黄鹤楼文化的瑰宝。

六、崔邠的登鹳雀楼?

同崔邠登鹳雀楼

李益〔唐代〕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译文:

鹳雀楼西边有百尺桅樯,汀洲上高耸入云的树木一片茫茫。

汉家乐奏犹如逝去的流水,魏国山河也已经半入夕阳。

往事过千年尚遗憾时间过得快,忧愁到来一天也觉得太长。

战乱中更激起思念家乡的情感,远望楼前景色已非春天不免自我感伤。

七、黄鹤楼崔景颢简单译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八、黄鹤楼唐崔璟的诗?

黄鹤楼

崔颢 〔唐代〕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注释

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

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乘:驾。

去:离开。

空:只。

返:通返,返回。

空悠悠:深,大的意思

悠悠:飘荡的样子。

晴川:晴日里的原野。

川:平原。

历历:清楚可数。

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

上鹦鹉,故称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乡关:故乡。

九、同崔邠登鹳雀楼全文?

                 同崔邠登鹳雀楼

                         唐·李益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萧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同崔邠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作品。此诗前半部分描述了鹳雀楼的景色并抒发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感慨,后半部分诗人由山河壮丽的景观联想到了人生苦短的惆怅。全诗通过即景抒情,将历史沉思、现实感慨、个人感伤融成一片,而并入归思,意境十分浑成厚重,为历代所传诵。

十、古诗崔灏的《黄鹤楼》全文?

【评析】: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 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 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 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 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上一篇:返回栏目